18
2025
-
04
湖北润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液体染料碳足迹核查报告
作者:
产品碳足迹核查信息表
核查委托方 |
湖北润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 |
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乐乡街道 临港新区通港大道 3 号 |
|||
产品生产者 (制造商) |
湖北润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 |
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乐乡街道 临港新区通港大道 3 号 |
|||
产品生产企 业 |
湖北润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 |
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乐乡街道 临港新区通港大道 3 号 |
|||
联系人 |
张延庄 |
联系方式 |
133 0217 5922 |
|||
产品名称 |
液体染料 |
|||||
产品系列/规格/型号 |
液体染料红 R |
|||||
核算依据 |
ISO 14067:2018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 化的要求和指南》 |
|||||
生命周期阶段 |
从摇篮到大门 |
|||||
产品碳足迹功能单位 |
1 吨液体染料 |
|||||
碳足迹(CO2-eq) |
2. 1604tCO2-eq/t |
|||||
核查结论: 经核查,湖北润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液体染料,依据 ISO 14067:2018 要求执行产 品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 的核查 ,核查结果确认符合 ISO 14067:2018 标准要求。 1 吨 液 体 染 料 , “ 从 摇 篮 到 大 门 ” 的 生 命 周 期 阶 段 碳 足 迹 排 放 为: 2. 1604tCO2-eq。 |
||||||
核查组长 |
刘琦 |
签名 |
|
日期 |
2025 年 3 月 20 日 |
|
技术复核人 |
郭智源 |
签名 |
|
日期 |
2025 年 3 月 20 日 |
|
批准人 |
陈春艳 |
签名 |
|
日期 |
2025 年 3 月 20 日 |
1. 生命周期评价与产品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系统化、定量化评价产品 生命周期过程中资源环境效率的标准方法,它通过对产品上下游生产与消费过程 的追溯,帮助生产者识别环境问题所产生的阶段,并进一步规避其在产品不同生 命周期阶段和不同环境影响类型之间进行转移。国内外很多行业都开展了产品 LCA 评价,用于行业内企业的对标和改进、行业外部的交流,并为行业政策制 定提供参考依据。
产品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of a Product,CFP)是指某个产品在其生命周 期过程中所释放的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总量,即从原材料开采、产品生产(或 服务提供)、分销、使用到最终回收利用/处置等多个阶段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 的累加。产品碳足迹已经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定量指标,用于衡量企业的绩效, 管理水平和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小。
2. 目标与范围定义
2.1 核查目的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和碳足迹核查作为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实施的基础,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开展生命周期评价和碳足迹核查能够最大限 度实现资源节约和温室气体减排,对于行业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应对出口潜在的贸易壁垒而言,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本项目按照 ISO14040:2006《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ISO 14044:2006《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与指南》、ISO 14067:2018《温室气 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的要求和指南》的要求,建立液体染料红 R 从原材料生产 到产品出厂的生命周期模型,编写碳足迹核查报告,结果和相关分析可用于以下 目的:
l 得到产品的生命周期碳足迹指标结果,用于企业比较不同工艺和材料下产品的碳排放情况,选择更为环境友好的工艺技术或原辅材料。
l 报告可用于下游客户或终端消费者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碳足迹指标选择更为低碳的产品。
l 报告可用于市场宣传,展示本企业产品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方面的优势。
2.2 核查范围
2.2.1 功能单位与生产工艺
本次研究的功能单位定义为:1 吨液体染料,型号为:液体染料红 R。
图 2-1 产品图
图 2-2 生产工艺流程图
2.2.2 核查指标
本项目通过对碳足迹指标的核查,帮助企业发现减少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节能减排的途径,同时也是一种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手段,从而支持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通过对产品碳足迹的核查,为企业评估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提供基础数据。
碳足迹的计算结果为产品生命周期各种温室气体总量排放,用二氧化碳当量 (CO2-eq)表示,单位为 tCO2-eq 、kgCO2-eq 或者 gCO2-eq 。常见的温室气体包 括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 全氟化碳(PFC)和三氟化氮(NF3 )、六氟化硫(SF6 )等。
2.2.3 系统边界
本项目核查的系统边界包括上游原辅材料的生产、原辅材料的运输、能源的生产阶段、产品生产阶段,因产品被最终利用的详细信息无法获得,故产品的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属从“摇篮到大门”的类型,不包含产品的使用和废弃回收阶段。
2.3 数据取舍规则
在选定系统边界和指标的基础上,应规定一套数据取舍准则,忽略对评价结 果影响不大的因素,从而简化数据收集和评价过程。本研究取舍准则如下:
a) 原则上可忽略对碳足迹结果影响不大的能耗、原辅料、使用阶段耗材等 消耗。例如,小于产品重量 1%的普通消耗可忽略,而含有稀贵金属(如金银铂 钯等)或高纯物质(如纯度高于 99.99%)的物耗小于产品重量 0. 1%时可忽略,
但总共忽略的物耗推荐不超过产品重量的5%;
b) 道路与厂房等基础设施、生产设备、厂区内人员及生活设施的消耗和排 放,可忽略;
c)低价值废物作为原料,如粉煤灰、矿渣、秸秆、生活垃圾等,忽略其上 游生产数据。
2.4 数据质量要求
数据质量评估的目的是判断碳足迹核查结果和结论的可信度,并指出提高数 据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数据质量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管控和评估,即代表性、 完整性、可靠性、一致性。
1)数据代表性:包括地理代表性、时间代表性、技术代表性三个方面。
l 地理代表性:说明数据代表的国家或特定区域,这与研究结论的适用 性密切相关。
l 时间代表性:应优先选取与研究基准年接近的企业、文献和背景数据 库数据。
l 技术代表性:应描述生产技术的实际代表性。
2)数据完整性:包括产品模型完整性和数据库完整性两个方面。
l 模型完整性:依据系统边界的定义和数据取舍准则,产品生命周期模 型需包含所有主要过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尽量反映产品生产的实际 情况,对于重要的原辅料(对碳足迹指标影响超过 5%的物料)应尽 量调查其生产过程;在无法获得实际生产过程数据的情况下,可采用 背景数据,但需对背景数据来源及采用依据进行详细说明。未能调查 的重要原辅料需在报告中解释和说明。
l 背景数据库完整性:背景数据库一般至少包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数百 种主要能源、基础原材料、化学品的开采、制造和运输过程,以保证 背景数据库自身的完整性。
3)可靠性:包括实景数据可靠性、背景数据可靠性、数据库可靠性。
l 实景数据可靠性:对于主要的原辅料消耗、能源消耗和运输数据应尽 量采用企业实际生产记录数据。所有数据将被详细记录相关的数据源 和数据处理算法。采用经验估算或文献调研所获取的数据应在报告中 解释和说明。
l 背景数据可靠性:重要物料和能耗的上游生产过程数据优先选择代表 原产地国家、相同生产技术的公开基础数据库,数据的年限优先选择 近年数据。在没有符合要求的背景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代表其他 国家、代表其他技术的数据作为替代,并应在报告中解释和说明。
l 数据库可靠性:背景数据库需采用来自本国或本地区的统计数据、调 查数据和文献资料,以反映该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结构、生产系统特点 和平均的生产技术水平。
4)一致性
所有实景数据(包括每个过程消耗与排放数据)应采用一致的统计标准,即 基于相同产品产出、相同过程边界、相同数据统计期。若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应 在报告中解释和说明。
2.5 软件和数据库
本项目采用赛宝碳足迹管理平台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并计算分析。数据采 用了瑞士 Ecoinvent 数据库的数据。
赛宝碳足迹核查平台是赛宝自主研发的一站式碳足迹服务平台,具备数据收 集、产品碳排放模型构建、产品碳足迹核查、产品碳足迹认证等一系列功能,通 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一站式在线服务。赛宝碳足迹核查平台兼容国内外主流的碳 排放因子数据库,包括 CPCD 、Ecoinvent 等。
3. 数据收集
3.1 原辅材料消耗
1 吨液体染料红 R 的原材料数据收集清单汇总如下表 3-1 。在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时对部分同材质的原材料进行了分类汇总。
表 3-1 原辅材料成分清单-液体染料
材料名称 |
单位 |
耗量 |
对氨基偶氮苯 4 磺酸 |
kg |
79.2 |
氢氧化钠 |
kg |
18.9 |
亚硝酸钠 |
kg |
21.3 |
盐酸 |
kg |
91.4 |
介酸 |
kg |
69.3 |
氢氧化钾 |
kg |
10.7 |
三乙醇胺 |
kg |
75.4 |
尿素 |
kg |
114.3 |
自来水 |
kg |
514.3 |
3.2 运输清单
根据距离统计数据,1 吨液体染料原辅料的运输收集清单汇总见表 3-2。
表 3-2 原辅料运输清单
材料名称 |
单位 |
耗量 |
运输 方式 |
运输距离 /km |
对氨基偶氮苯 4 磺酸 |
kg |
79.2 |
货车 |
1350 |
氢氧化钠 |
kg |
18.9 |
货车 |
1170 |
亚硝酸钠 |
kg |
21.3 |
货车 |
905 |
盐酸 |
kg |
91.4 |
货车 |
60 |
介酸 |
kg |
69.3 |
货车 |
1300 |
氢氧化钾 |
kg |
10.7 |
货车 |
1080 |
三乙醇胺 |
kg |
75.4 |
货车 |
320 |
尿素 |
kg |
114.3 |
货车 |
70 |
3.3 生产过程能源消耗清单
生产过程能源消耗主要为电力和蒸汽消耗,根据统计台账,1 吨液体染料生 产过程数据收集清单汇总见表 3-3。
表 3-3 生产过程能源消耗清单
能耗种类 |
单位 |
用量 |
电力 |
kWh(度) |
1098 |
蒸汽 |
吨 |
1.04 |
3.4 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清单
生产过程不产生污染物排放。
4 产品碳足迹结果与分析
根据企业提供的产品原辅材料清单、收集的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数据和部分原料的文献调研数据,1 吨液体染料的碳足迹结果分别为 2. 1604tCO2-eq,即产生 2. 1604t 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表 4-1 中列出了生命周期各阶段对产品碳足迹贡献结果。
表 4-1 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贡献结果-液体染料
项目分类 |
碳足迹(kgCO2 eq) |
占比 |
备注 |
原材料获取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 |
1501.84 |
69.52% |
|
生产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 |
658.54 |
30.48% |
|
运输(交付)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 |
0 |
0 |
不纳入核算范围 |
使用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 |
0 |
0 |
不纳入核算范围 |
生命末期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 |
0 |
0 |
不纳入核算范围 |
合计 |
2160.38 |
100% |
|
由以上结果可知,通过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评估,对产品液体染料碳足迹结果贡献最大的是原材料获取环节的排放,占比 69.52%;其次是生产排放, 占比 30.48%。
由碳足迹结果数据可知,液体染料产品的主要减碳方向是尽量减少产品生产过程的排放和原材料获取过程的排放:(1)需要控制电力消耗,考虑增加可回 收能源比例,提高设备利用效率等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电力产生的排放;(2) 提倡生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原辅材料的投入,使用绿色、低碳的原材料进行替代,从而减少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量。
5 生命周期解释
5.1 假设和局限性
本次产品LCA 报告的实景数据中液体染料的生产过程数据来源于企业实际 统计数据,背景数据来自生命周期数据库 Ecoinvent 等,部分过程的数据采用文 献数据。受项目调研时间及供应链管控力度限制,未调查重要原料的实际生产过 程,计算结果与实际供应链的环境表现有一定偏差。建议在调研时间和数据可得 的情况下,进一步调研主要原料的生产过程数据,有助于提高数据质量,为企业 在供应链上推动协同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5.2 数据质量评估
5.2.1 代表性
本次报告中各单元过程实景数据发生在荆州市,数据代表特定生产企业的一般水平。实景数据采用2024 年的企业生产统计数据,背景数据库数据采用近 6 年的数据,文献调查数据采用近6 年的数据。
5.2.2 完整性
(1)模型完整性
本次报告中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包含上游原辅料生产和运输、产品生产和包装 过程,满足本研究对系统边界的定义。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有原料消耗均被考虑在 内。
(2)背景数据库完整性
本研究所使用的背景数据库为瑞士的 Ecoinvent 数据库。Ecoinvent 数据库包 含欧洲及世界多个国家的 7000 多个单元过程数据集以及相应产品的汇总过程数 据集。
背景数据库包含了主要能源、基础原材料、化学品的开采、制造和运输过程, 满足背景数据库完整性的要求。
5.2.3 可靠性
(1)实景数据可靠性
本次报告中,各实景过程原料和能源消耗数据均来自企业统计台账表或实测 数据,数据可靠性高。
(2)背景数据可靠性
本研究中数据库数据采用中国或中国特定地区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数据代表了中国生产技术及市场平均水平,数据收集过程的原始数据和算 法均被完整记录,使得数据收集过程随时可重复、可追溯。
5.2.4 一致性
本研究所有实景数据均采用一致的统计标准,即按照单元过程单位产出进行统计。所有背景数据采用一致的统计标准,其中数据库在开发过程中建立了统一 的核心模型,并进行详细文档记录,确保了数据收集过程的流程化和一致性。
6. 产品减碳
企业推动生产优化和使用清洁能源降低产品的碳排放。主要措施如下:
生产优化: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生产效率。
工艺升级:通过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减少原辅材料的投入与使用。
能源优化:企业计划大力发展可回收能源,通过积极采购绿色电力、参与绿 电交易、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等方式,提高工厂的可回收能源占比,优化工厂的 能源生产布局。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通过对湖北润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碳足迹指标分析可知:生产 1 吨液 体染料从资源开采到产品出厂的碳足迹分别为 2. 1604tCO2-eq。
7.2 建议
(1)由以上结果可知,通过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评估,对产品液体染料碳足迹结果贡献最大的是原材料获取环节的排放, 占比 69.52%;其次是生产排放, 占比 30.48%。
其主要减碳方向是尽量减少产品生产过程的排放和原材料获取过程的排放: 需要控制电力消耗,考虑增加可回收能源比例,提高设备利用效率等方式,降低 生产过程中电力产生的排放;提倡生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在不影响产品质量 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原辅材料的投入,使用绿色、低碳的原材料进行替代,从而减 少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量。
(2)受供应链管控力度限制,未调查重要原料的实际生产过程,计算结果 与实际供应链的环境表现有一定偏差。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调研主 要原辅材料的生产过程数据,有助于提高数据质量,为企业在供应链上推动协同 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3)加强产品碳足迹全过程中数据的积累和记录,定期对产品全生命周期 的环境影响进行自查,以便企业内部开展相关对比分析,发现问题。
相关新闻